史上最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6首古诗词,墨香凝情,品味百态
中国古诗词,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,璀璨夺目,承载着千百年的情思与哲思,历经时光淘洗,愈发韵味无穷,让每一个沉浸其中的灵魂,或怅惘,或激昂,或悲悯,或顿悟,于字里行间,品百态人生,感世事沧桑。

“玲珑骰子安红豆,入骨相思君知否。”
译文:
精巧制作的骰子中嵌入颗颗红豆,这深入骨中的相思之情,你可晓得呀?
《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・其二》
——唐.温庭筠
井底点灯深烛伊,共郎长行莫围棋。
玲珑骰子安红豆,入骨相思君知否。
赏析:
温庭筠此作,巧用谐音双关之妙法,以 “烛” 谐 “嘱”,以 “围棋” 谐 “违期”,开篇便营造出女子对情郎千般叮嘱、万般不舍的缱绻情境。而那 “玲珑骰子安红豆” 的精妙比喻,更是神来之笔,骰子六面玲珑,恰似人心七窍,红豆自古便是相思象征,将红豆嵌入骰子,把无形的相思具象化为这触手可及之物,直白且深切地道出女子对情郎入骨的思念,盼着那心上人能洞悉这深情厚意,读来情思满溢,叫人感同身受那萦绕心间、挥之不去的眷恋。
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
译文:
在漫天黄沙的战场上,历经无数次激战,铠甲都已被磨穿,但若不彻底击溃楼兰敌军,决然不会返回家乡。
《从军行七首・其四》
——唐.王昌龄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赏析:
王昌龄以雄浑笔触勾勒边景,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”,远景壮阔且凝重,铺陈出边疆战场的苦寒、孤危与肃杀氛围,为后文战士豪情壮志筑牢背景。“黄沙百战穿金甲” 短短七字,高度凝练,用 “黄沙” 点染环境恶劣,“百战” 凸显战斗频仍、艰苦卓绝,“穿金甲” 则将漫长岁月里的拼杀、磨砺具象呈现,尽显戍边将士坚毅。而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的呐喊,直抒胸臆,似洪钟巨响,彰显其矢志报国、御敌靖边的豪迈决心与无畏勇气,满是英雄气概,激荡人心。

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
译文:
要问我心中究竟有着多少哀愁呀?就如同那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,滚滚向东流去,无穷无尽。
《虞美人・春花秋月何时了》
——南唐 .李煜
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
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赏析:
李煜以景起笔,“春花秋月” 本是良辰美景,于他却盼着 “何时了”,只因这往昔美好皆成追忆,触景皆添伤痛,勾起对故国的无尽怀想。往昔 “雕栏玉砌” 的繁华与当下 “朱颜改” 的落魄形成鲜明对照,往昔如梦,现实难堪,愁绪由此汹涌。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这千古一问,将抽象愁绪比作浩荡春水,化无形为有形,水量无尽、流向不返,恰似愁思的绵远深沉、盘桓不去,以磅礴气势倾诉国破家亡之痛,直击人心最柔软处,惹人悲悯长叹。
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
译文:
春蚕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吐丝,蜡烛燃尽成灰,那烛泪才不再流淌。
《无题・相见时难别亦难》
——唐.李商隐
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赏析:
首联 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”,先声夺人,将聚散之苦、暮春凋敝与怅惘心境相融,渲染出哀伤基调。颔联 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巧用谐音,以 “丝” 寓 “思”,春蚕吐丝不止、蜡烛泪尽方休,象征对爱情的执着坚守、至死不渝,用比兴手法,把深沉炽热、隐秘幽微的情感具象演绎,满含痴意与无悔,诚挚动人,让人体味那相思无尽、奉献无悔的深情厚谊。

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
译文:
只要四海之内存有知心挚友,即便相隔天涯海角,也如同近在比邻一般。
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——唐 .王勃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赏析:
王勃开篇点明送别之地与友人赴任之所,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”,视野宏阔,既含依依惜别,又显前程壮阔。“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”,共情友人,道出同是为仕途漂泊者的惺惺相惜。而 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 则如一道豁达强光,冲破离别的愁云惨雾,摒弃常规悲戚,以高远立意、阔大胸襟,诠释真挚友情不受时空拘囿,化惆怅为豪迈,赋予离别崭新内涵,满是积极乐观,鼓舞人心,展现超脱凡俗的情谊观。

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。”
译文:
蜜蜂采集了无数鲜花酿成甜蜜的蜂蜜之后,这般辛苦忙碌究竟是为了谁能享受这甜蜜滋味呢?
《蜂》
——唐 .罗隐
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。
赏析:
罗隐先勾勒蜜蜂 “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” 的忙碌身影,穿梭百花间,占领各处风光,看似惬意自在,实则为后面的反问蓄势。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” 笔锋一转,抛出犀利叩问,借蜜蜂辛勤酿蜜却不知受益者是谁,隐喻底层劳动者终年劳苦,成果却常被他人坐享,以小见大,托物言志,于质朴诗句里蕴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、对劳作者的同情,引人深思,发人深省。
每一首古诗词,皆有独特笔法,或借景抒情,或托物言志,或巧用修辞,或直抒胸臆,将诗人的情思、哲思凝于墨间,穿越悠悠岁月,与后人心灵共振,在岁月流年里,持续绽放光芒,涵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,供我们于平仄韵律中,品咂人生百味,汲取无尽智慧与力量。
热门文章